字祖仓颉

您的位置:主页 > 字祖仓颉 >

中华字祖话仓颉

发布日期:2017-10-14 10:25

中华字祖话仓颉
文/张帆
        五千多年前,在原阳的这片热土上,曾出现一位长相如大鸟、面生四目、相貌奇特、形容古怪的圣人,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出了“鸟迹书”---象形文字,震惊尘寰,开创出一个划时代的文明。从此,中华民族告别了没有文字的历史,也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并逐渐使象形文字演变成今天的汉字,为现今世界上13亿人所使用。
        这个人就是仓颉。
        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传说为黄帝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其生卒年约在前4666—前4596年之间。
仓颉创造文字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审分览》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韩非子•五蠹》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和,皆和谓之公,公和之相皆也,及仓颉固以知之矣。”秦汉时期有关仓颉造字的传说和记载就更多。秦朝统一文字后,李斯所作教课书《仓颉篇》中第一句话即是“仓颉作书”。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利篇》、胡母敬作《博学篇》,称“秦三仓”,至汉后并称《仓颉篇》,为仓颉上篇;杨雄作《训纂篇》,班固又拾遗补缺,作续篇十三章,为仓颉中篇;贾鲂作《滂熹篇》,为仓颉下篇,上中下三篇合称“汉三仓”,这些古籍都记载了仓颉创造象形文字的事迹。《史记》云:“仓颉为黄帝史宦,体类相形而制字。”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把“仓颉造字”衍伸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把前人这些传说和记载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的汉字史。
        宋代《通鉴外传》上有“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文理必归文字”。《竺典》上说:“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传于印度,其书右行;伽卢创于西域,其书左行;仓颉居中夏,其书下行。”《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
        南宋罗泌《路史禅通记》是这样写的:“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苍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
        阳武,即今原阳县。只是古时候的阳武版图比如今的原阳县大出好多倍。据《地理志》阳武词条,阳武,秦时置县,辖郑州市和中牟县,并向北一直延伸至山东东明县境。洛水之汭,指洛水与黄河的会流处,在郑州西北。阳墟山,并非实指某一座山,它是阳武境内多个山的总称。古时阳武境内有黑洋山、中岳山、葫芦山、酸枣山、方古阜、单古阜等。上古帝都因多称墟,如安阳称殷墟、濮阳有颛顼之墟、新郑有有熊之墟,仓颉曾在阳武称帝建都,所以阳武应称阳墟,故此,阳墟山应是阳武境内多个山的总称。
所谓“利乡”这一地名,历史学家一直莫衷一是,而原阳人认为“利乡”就是阳武县的杏兰村(今原阳县王杏兰乡马杏兰村)。《阳武县志•明贤篇》说:“阳武县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圣哲长眠之所杏兰,乃钟灵毓秀之地。当时这一带沙丘连绵,颇有龙虎之势。这里环境幽雅,高岗多植杏树、兰草,春花烂漫,秋兰丛生,芳香遍野,沁人心脾,独领四季之秀。
古书记录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的史志还有《史记》、《皇览》、《通鉴纲目》、《春秋元命苞》、《禅通记》、《寿光县志》、《阳武县志》等。
      《史记》记仓颉葬地曰:“仓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皇览》曰:“仓颉姓侯岗,冯翊人,居阳武,葬衙之利乡亭南墓。”《通鉴纲目》载:“仓颉生阳武葬利水乡。”《春秋元命苞》载:仓颉“治百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寿光县志》载:“仓颉都阳武即河南的阳武县,亦称阳邑。”而历代阳武县志也把仓颉列入上古名贤。
        仓颉本是上古中原部落的首领,建都于阳武。仓颉政权在阳武共存一百一十余年,传五世,皆以仓帝颉名号称帝: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二帝仓颉二世,在位执政虚记十年(公元前4596——前4587年);三帝仓颉三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公元前4587——前4568年);四帝仓颉四世,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公元前4568——前4546年);五帝仓颉五世,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4546——前4528年)。
         现代有专家认为,仓颉出生地应在衙地。据传,衙地就是今天原阳县太平镇一带,太平镇东西两侧,现在还有东衙寺、西衙寺两个古地名存在。在东衙北一公里处就是仓颉出生地侯岗,与南留侯村相连。据村上老人讲,仓颉就出生在村东的侯岗上。侯岗古代有仓颉祠540亩,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香火旺盛。仓颉祠紧邻官道,来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来此必拜。后祠庙毁于战火,早已不复存。县志载,过去村上有“仓颉故居”断碣一方,文革中不知去向。据传,仓颉的母亲是一位女首领,生仓颉时电闪雷鸣。仓颉四目,像只大鹰,生下来就会说话,奔跑如飞。三月二十八日是其生日,时至今日当地还有祭拜活动。可惜现在侯岗已经垦为农田,仅剩一方土丘。村民说,此土丘就是仓颉爷留下的圣地,舍不得毁掉,夜里这里还时有灵光闪现。仓颉出生于衙地,南留侯就在衙地。附近有一个村子叫皇爷庄,而今还留存下一个查地村。“查地”本为“查帝”,即黄帝查找造字帝王仓颉之处。黄帝为仓颉部落的文字所折服,预见文字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其功劳怎么庆贺都不为过,于是在衙地筑台庆贺百日,高台取名“文字献功庆典台”。多年后人们还对当时的情景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可见仓颉都城在阳武并非虚传。现在在原阳县阳阿乡查地村附近还有一个村庄,即献功村,相传为仓颉文字献功庆典所在地。
        历史上由于黄河在阳武县泛滥淤积,这里水草丰茂,野兽群集,河滩上鸟兽足迹历历可见,这为仓颉造字提供了天然良所。这种环境启迪仓颉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穷天地之变,容智慧之思,最终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象形文字。据当地人讲,仓颉曾经居住在这里从事牧猎造字,这里的土山都是仓颉的造字台,方古阜(谷堆)上就有上古文化遗存,是省文物保护单位。黄帝也是在这里拜访到仓颉的。
       仓颉原是仓氏政权的第一任帝王。仓颉部落由于首先使用文字,遭到了炎帝部落的嫉妒,四任帝姜明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进行武力讨伐。仓颉率众奋力反击,大获全胜,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中原的地域,于是仓颉在阳武建都称帝。
        关于其都城的位置,虽然年代久远,但现在还存在帝城这个名字可作佐证。今县城北五公里处,有蔡帝城、蒙帝城、刘帝城、高帝城、城庄五个村子皆称帝城,占地方圆约五公里,传为仓颉部落的帝都所在。历史上在阳武建都称帝的只有仓颉,帝城应该是仓帝都城所在地。只是后来许多人不明帝城含义,误把“帝城”写成“地城”,以讹传讹至今。炎帝榆罔十二年,轩辕部落大举进攻中原。仓颉五世遂归顺轩辕氏,并把本部落文字贡献出来,传播九州。
        由于仓颉名动四方、功高盖世,所以所到之处遗迹故存,均为当地所乐道。现在关于仓颉的传说与陵墓全国范围内约有八处,分别在河南的原阳、开封、南乐、虞城、洛宁和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东阿等地。这些地方都说仓颉与此一方热土有关。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曾说,“纪念‘字圣’仓颉,不仅是对使用率最高的汉字的尊重,也让世人重温了中国文明史,意义非常深远。”所以,尽管各地对仓颉的出生地和丧葬之地莫衷一是,争鸣不断,但这也从中反映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是为了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历史和现实都永远不会忘记他!




仓颉一世
别云秋   吴玉杰
  在位起讫:约公元前4637——前4596年
  生 卒 年:约公元前4666——前4596年
  出 生 地:衙邑(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留侯)
  立 都:阳武(即阳墟,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
  年 号:仓颉一世元年(甲辰,前4637)
  仓颉一世,男,姓侯岗,父风姓,名颉,他是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史皇仓颉氏政权的首任帝。因其称帝时号仓帝,后世皆称仓颉,故而又称他为仓颉一世。传说他有四只眼睛,所以人们又称他四眼仓颉。
  仓颉一世生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帝承二十六年(乙亥,前4666年),他的父系为伏羲氏,母系为史皇氏。仓颉的母亲是史皇氏部落的一位女首领,名侯冈,其祖为伏羲女娲后裔,其先祖为燧人葊兹氏。
  史皇氏侯冈感天地之灵气,生仓颉于衙地(今原阳县)。仓颉从小聪明好学,母亲对他十分疼爱,百般呵护。
  史书上说:“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通鉴外纪》)
  又说:“史皇(仓颉的别称)产而能书”(《北堂书钞》卷七引《随巢子》)。
  史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仓颉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发明了文字。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的祖先和其它动物一样没有语言,相互间交流只是靠肢体的动作来表示。人类先祖(类人猿)最早的语言是单音叹词,如“咦”、“呀”、“哇”、“哈”等,继而发展成双音词,后来又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发展,到有巢氏时代的后期(距今约十万年)才有了人类的初级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时候还没有文字,如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需要记住,只能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我们称它为“堆石记事”。
  “堆石记事”的方法是以石块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坏。后来,燧人葊兹氏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为了能够记录更多的事情,织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使所记之事更加清楚。由于“结绳记事”更方便,更易于保存,从而取代了“堆石记事”。
  燧人氏晚期(距今一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最早的“契刻符号文字”。
  “契刻符号文字”最初主要由“○”、“△”、“*”三个符号构成,它的发明源于“结绳记事”的大结和小结,最初有人嫌结绳记事麻烦,便把结绳记事的“结”用符号刻在石头上,大结用“○”来表示,小结用“△”来表示,重叠结用“*”来表示。人们发现用这种方法记事比结绳记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结绳记事”容易被烧毁和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于是人们逐渐改用“符号刻记”来代替“结绳记事”,并且陆续发明了数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事物,这种符号就是我国远古时代最初的文字,我们姑且称之为契刻符号文字。
  远古契刻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七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契刻符号文字所记录。远古时代也有专门记录历史的职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这些职官都是在黄帝政权以前。可见,中国的文明历史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始于黄帝,司马迁是继承了孔子的“大一统”观念,人为地改造了中国历史,把中华文明历史凭空缩短了将近五千年。
  契刻符号文字虽然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但它属于密码性质的文字,只能在少数人中间流传,局外人根本无法破译,因此很难普及。于是民间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现具体事物,如画一个山形代表“山”,画几个水波代表“水”,画一个圆形代表“太阳”,画半个圆代表“月亮”等等,这种文字不用专门的学习和记忆便可掌握,深受大众欢迎。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古文《河图玉版》也载文说:“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关于“河图、洛书”,古史记载很多,其中大部分为夏、商、周历代开国君王假借天命托古而伪造。仓颉所见之洛书应该是燧人葊兹氏所创造的原始洛书。其书完全由上古文字符号“○”、“●”构成。“○”代表天,为阳;“●”代表地,为阴。该书以简单的符号溶天文、地理、数学、玄学为一体,内涵丰富,高深莫测。
  仓颉是一位极聪明的人,他在少年时代便得到了“河图洛书”,并根据洛书上的契刻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吸纳从民间搜集来的部分图画文字,从而创立了独特的象形文字。他的发明得到了本部落大酋长的支持,宣布以象形文字做为本族的正统文字,并重用仓颉主持本部落的政务。不久,年迈的大酋长去世,仓颉被推选为新一任大酋长后,更加致力于文字的肇造,大力发展农牧渔业,使氏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炎帝神农氏的四任帝姜明听说后十分恼火,认为仓颉亵渎天神违逆祖宗,擅自创造文字,实属大逆不道,便派军队去征讨他。
   仓颉不服,亲率本族迎战,击败了炎帝神农氏的军队。仓颉继而率族众反击,一路东征,攻占了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今新乡、延津、封丘、长垣等地),旋即以阳邑(即阳墟)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又作仓王,史称仓颉一世。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颉一世元年,以象形文字为正统文字。
  炎帝神农氏见史皇仓颉氏势力强大难以征服,只好罢兵讲和。于是双方以黄河为界,各守疆域,互不侵犯。此后,仓颉率领族人大力发展农业,开荒造田,人口迅速增加,氏族繁荣昌盛。
  然而岁月无情,年迈的仓颉突然身患重病,医治无效而病逝于宫中。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阳邑利乡(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尊号仓帝、仓王。



返回首页 仓国论坛 仓都阳武 字祖仓颉 仓颉掠影 汉字百草园 仓颉文学园 姓氏百家园 企业百态园 字圣七字经
Copyright © 2015-2016 仓国网 版权所有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原阳县仓颉文化考研会 会长:15037338338 会长:1359863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