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祖仓颉

您的位置:主页 > 字祖仓颉 >

仓颉典故

发布日期:2017-04-21 11:34

文定六书
 
【出处】宋·刘恕《通鉴外纪》:黄帝命仓颉为左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 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故事梗概】阳阿乡有两个叫“文定”的村庄,一个叫“前文定”,一个叫“后文定”。最早它们是一个村庄,因村中文定庙而得名。后虽分出一前一后两个村庄,但文定之名依旧。文定庙是为纪念仓颉确定造字法而建。这一带  黄河古道滩涂辽阔,水草丰茂,沙滩之上,鸟兽之迹历历可见。仓颉在阳阿乡土山向当地农夫打听狩猎道路,农夫说:向西有虎,向南有雀。仓颉很感兴趣,问农夫怎么知道。农夫说:“这很简单,你看向西有老虎走过留下的脚印,向南有雀鸟走过留下的爪痕,所以便可断定向西有虎,向南有雀。”仓颉顿悟:以这些龟文鸟迹,走兽蹄爪做记号,不就可以造出一批文字么?以此类推,其他许多东西都可以依样画葫芦而成字。于是象形字产生了,如日、月、田、口等。但问题又来了,有的东西无形可像,仓颉便用会意法解决,比如“明”无形,用日月合而生意,信、休、从、众都属会意字;还有用指事法解决的:如刀有形而刃无形,就在刀锋上记一点,表示指刀的这个地方。这叫指事字,例如本、上、下等皆是;用形声法解决的字数量最多:意旁加声旁便又产生新字,如泥、沟、想、功、园、闷等。生活中秀才唬字读半边,有道理,很多时候会蒙对。
人们平常认为文和字是一回事儿,语和文是一回事儿。其实它们都是有区别的。口说为语,手说为文;语是用口作文,文是用笔说话。文和字的区别呢?《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即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合称文字。文多指画纹,画形而成的字叫文;两个以上部分合成的字叫字。今阳阿乡“前文定”、“后文定”,就是确定画形(纹)为字的象形造字法发源地黄帝、仓颉联合以后,仍由仓颉主抓造字,所以,《史记》说:仓颉为皇室史宦,体类象形而制字。《外纪》等史料也说黄帝命仓颉为左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博采众美
 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人们劳动活动需要的产物。先民曾有垒石记事、结绳记事、刻符记事等文字孕育。《易·系辞》记载,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极力在寻找一种记事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需要记录下来,苦于当时没有好的办法,就采用细绳打结的办法,一个结表示部落里发生的一个事件,有打猎记录,会议记录,亦有死伤以及自然灾害的记录。大事记一个大结,小事记一个小结。开始还挺有趣,但随着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和时间的不断发展,一些事情慢慢地便模糊了,任谁也回忆不出那细绳上糖葫芦般大小不一的疙瘩所代表的是什么事。仓颉是个有心人,他一方面自己琢磨,描画龟文鸟迹,一方面收集各种符号,博采众美,终于摸索出一套造字方法。时势造英雄,仓颉就成了这群英雄的代表。《吕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汉字的发明,仓颉最有发言权,是仓颉专利。
 
              
开国中朝     立法明盖(该)
 
【出处】1.《传世锦文历》:仓颉制字代绳,······始立中朝。
2.《原阳年鉴·仓颉,中原文化圈核心之拐点》:“仓颉阳武人,建都就在原阳。仓颉是仓氏政权的第一任帝王。······仓颉政权在阳武共存一百一十年,传了五帝,皆以仓帝颉名号称帝。”
【故事梗概】《春秋》记载:仓颉“治百一十载,都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路史  禅通记》记载:史黄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阳墟:上古帝都称墟,如濮阳有颛顼之墟、新郑为有熊之墟、安阳称殷墟,仓颉登阳墟山,阳墟也指其都城阳武;阳墟山指阳武境内诸山,如黑洋山、南香山、中岳山、酸枣山、土山、方古阜、单古阜等,这些地方都是仓颉造字台)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鸟羽、山川、趾掌而造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寿光县志》、《阳武县志》都有记载。
  仓颉创制文字,各地仰慕的人越来越多,纷纷前去投奔,所以其他部落首领便嫉妒仓颉,想用武力解决。炎帝部落四任帝姜明率兵讨伐,仓颉率兵反击,战场在今路寨乡一带,仓颉的司令部,就是今天的指挥寨、党寨村,党寨即挡寨,就是阻挡敌人进攻的营寨。这就是今天路寨乡指挥寨、党寨的真正来历。仓颉大败姜明,于是建都称帝,号称中朝国,简称中国,实为仓国。共传五代,政权存续110余年。
   仓颉部落的首都建在福宁集镇的城庄、蔡帝城、刘帝城、高帝城、蒙帝城。“帝”今都写作“地”,乃为误写。炎帝都濮阳、皇帝都新郑、仓颉都阳武,原阳在远古已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城为何有5处?这是因为古人是按吹律选址来进行建设的。古人认为音乐有5个音阶:宫、商、角、徵、羽。   
仓颉建国后,制定了简单的法律法规,很像今天的村规民约。宣读明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地点在阳阿乡的“明盖村”,据民国《阳武县志》记载:该村原名“明礼村”,俗称“明盖村”。村名的含义指的就是公布法规,文明礼仪的地方。“明盖”的本意应是“明该”,即明确该怎么做,“盖”应是“该”的误写。
 
衙地点兵
 
【出处】《炎黄天地·太平镇小考》:“‘衙地’是训练保卫国泰民安的军队所在地 ,后来干脆改称‘太平镇’了。‘衙地’改太平镇,表意准确,状物形象名不虚传。”
【故事梗概】仓颉在治理国家和传播文字中,逐渐认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他决心建立一支军队。武备而生衙。如今的太平镇,就是仓颉的演兵场,初名衙地。《说文解字》对“衙”字的解释:“行走之貌。从‘行’,‘吾’声。”多音字,读yu或ya。读yu时常叠用,如宋玉《九辩》有“通飞廉之衙衙”,描述风神飞廉行走的情状。 仓颉在操练兵马时,兵卒5人一列,按照口令,左转右转,走走停停,很是威武。他就在甲骨上刻出队列形状。彳是行,亍是停。彳亍一词就表示走走停停,徘徊不定。今解释为“踯躅”。彳亍合起来为行列的行,《祀纪》解释说:直者曰行,横者曰列。如今部队行动仍是不“行”就“列”。古代军制有5人为伍,25人为列。所以,仓颉把“行”字中间夹个吾字,准确地表达出衙地演兵的情状。
   由衙而设寺。东衙寺、西衙寺就是缘衙地演兵场而设。部队人马为了集散快捷迅速,在衙地两边各设一处食宿点,收兵时一分为二,出操时合二为一,十分方便。当时兵士吃饭前都要先敬拜神灵,祈祷保佑自己征战不死伤,经常打胜仗。久而久之,“衙地”两边的兵营就成了祭拜神灵的寺院。衙地东的叫“东衙寺”,衙地西的叫“西衙寺”。而衙地为何改为“太平镇”呢?因为衙地虽名副其实,却实而不雅。演兵是为了抵御外侮,镇守安宁的,于是把衙地更名为“太平镇”,既文明又准确。这也是太平镇、西衙寺、东衙寺三个村名之由来。
 
三顾查地
【出处】原阳民间故事                           
【故事梗概】   原阳县阳阿乡的“查地”和“小留”两个村庄都是当年黄帝查访仓颉时流传下来的古老村庄。黄帝早知仓颉是一代名贤,得知仓颉建立中朝国,发明了汉字以后,派遣很多人查访仓颉,下决心要与他合作。几天以后,派去的人汇报说没有查到。远古的帝王只是分工不同的一种称呼,并无特权。仓颉虽称帝王,却一直四处搜集整理文字,博采众美,居无定所。黄帝决心亲自去找,他直接来到仓颉常去的小村庄,等了几日,还是没有见到仓颉的影子。部下催他回去处理政务,黄帝只好无功而返。小村的百姓很喜欢黄帝,但他只是在此小住了几日,于是把村庄取名“小留村”,以示纪念。黄帝始终对仓颉念念不忘,先后三次化作农夫,深入到阳阿乡下暗地查访,终于在今阳阿乡到了仓颉的下落。因仓颉已是帝王,因此,这个小村庄叫“查帝”(今“查帝”写作“查地”乃误写)。两部落的合作,成就了中华千古文明,“三顾查地”也成为千古美谈。

醉酒传书  将错就错
 
【出处】原阳民间故事
【故事梗概】 极高的嘉奖,百日庆典,使仓颉有点飘飘然,他每天兴冲冲地到处传授文字,同时也常喝得酩酊大醉,晕晕乎乎。这就难免出错。有个叫“醉酒传书”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仓颉创造出文字后,各个部落跟着学习,使记录各种事物及社会活动都十分方便,大家学习文字的兴趣越来越高,参加学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对仓颉也越来越敬重,有老人也有少年。大家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热情款待他。仓颉名声越来越大,头脑便有点发热,讲授文字有时便没有那么认真了。
    这天他在宴席上喝得晕晕乎乎,家人提醒他今天就不要去传授文字了。但仓颉不服气,想自己是圣人,早已创制成功的文字自己还是有把握的。凭着自信和记忆,向众人传授了十个汉字,结果全颠倒了。如“出”和“重”,“出”字是两个山字合成,本应读作“重”,因为这是个会意字,山上再加山,其重量可谓大矣,而“重”字是千、里二字合成,可谓远极,正是“出”字的意思。
   “射”字和“矮”字,“射”由身、寸二字组成,身高仅仅只有一寸,自然应读“矮”;而“矮”字由矢、委二字组成,“矢”是箭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将箭放弃,放出,这才是射的意思。
   “牛”字和“半”字错位。牛从象形看,本该双角为“半”,读作“牛”;而“半”字的意思应该一边有角,一边无角,写作“牛”,读作“半”,现在二者错位,读音和意思也全变了。
   “凤”(鳯)字和“鸭”字错位。凤(凤的繁体字写作鳯)字是由凡鸟二字合成,写作“鳯”,凤为禽中之王,应该是天下第一鸟,是名副其实的甲、鸟,而今却写作凡、鸟,而鸭子纯属禽中普普通通最平凡的鸟禽,乡间遍地成群,却以甲、鸟而成字,实在名不副实。
    “炊”字和“烟”字的字意也应调换,谁都知道,因、火而成“炊”;欠、火而生“烟”,两个字的意思调换解释,才自然顺理成章。
第二天,等仓颉清醒过来之后,才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这几个字传授的都出了问题。可是已传达给各个部落,再改已来不及,再改还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好将错就错,执迷不悟,知错不改。好在习惯成自然,千百年来人们都照用不误,没有因此而出现什么问题,今日我们只当故事传说,仅是有趣而已,因为伟大有时错了也错得伟大.                              
                                                       
人间一君   君上一人
 
【出处】《炎黄天地·百家姓氏趣谈》: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冈(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仓的繁体“倉”字由“人一君”合成)。
【故事梗概】仓颉本姓侯岗,或曰风姓,仓是黄帝赐姓黄帝被仓颉部落的文明所折服,他预见到文字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盖世之功,必须以最隆重的形式进行庆贺。于是在查帝附近搭建“文字献功庆典台”举行百日庆贺。黄帝还给仓颉赐姓“”,意味人间一君,君上一人。各地民众络绎不绝,酒肆店铺纷纷到场叫卖。活动连掀高潮,热闹非凡。多少年后人们还津津乐道,念念不忘。今日,当地还有两个献功村,一个叫前献功,一个叫后献功,就是当年黄帝为仓颉搭建献功台的地方。这也是阳阿乡查地、前(后)献功村的由来。

 鬼哭粟飞
)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前人的经验教训依靠文字得以流传后世,后人也靠文字而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其意义之大,惊天地而泣鬼神。张彦远《叙画之流源》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像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而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仓颉宣布文字成功的当天,电闪雷鸣,鬼哭狼嚎。上天为仓颉的壮举所震憾,于是闪电排空,雷鸣环宇,一场黄澄澄的粟雨从天而降。仓颉说这是上天所送的贺礼,他号召人们把粟米谷堆存放到方古阜粮库,以备长期使用,并派兵看守,专人管理,又增设粮庄专门负责米粮分发。雨粟而成堆,故仓库美其名曰“谷堆”;舂谷而成米,故粮行统称之为“米庄”,这就是今天城关镇的两个村庄,“谷堆”“米庄”的来历。
“天雨粟”产生了米庄、谷堆,“鬼夜哭”成就了桂刘庄。桂刘庄位居王杏兰乡东北,北临黄河故道。该村187户,近800口人,其村几经演变,颇为传奇。《原阳县地名志》记载:“据传,高姓建村名高庄。后高氏绝,刘姓迁此,改名刘庄。
据考证,桂刘庄村名确实与鬼有关,是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和城关镇的米庄、谷堆几乎同时出现。鬼乃阴冷邪气,与人间阳和正气对立而存在。当年仓颉创制文字启迪人类文明,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路史 禅通记》云:“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虚无缥缈的的鬼怪们越来越预感到末日的降临,人类文明将使鬼怪邪气不攻自破,其真相大白于天下,蛊惑人的伎俩将无法继续施展下去,因此,夜夜啼哭,绝望顿足。
原来,有了文字记事之便,仓颉部落便为每个人建立档案,并按每个人一生所做的好事和坏事,死时进行宣判、归属其灵魂。具体负责人叫阎罗。判决鬼魂的地方叫阎罗殿,阎罗殿就是阴曹地府的法院。
再说鬼魂们相约在黄河南岸的高岗集中,准备溜进太行山深处避难。众鬼怪洒泪拜别中原,哭声震天。阎罗曾派兵跟踪鬼怪,准备把它们捉拿归案。兵士们侦察到鬼怪在高岗集中的秘密,一面继续监视,一面向阎罗报告。不久,监视人员听不到了鬼怪的哭声,觉得不对劲,急忙上岗查看,发现鬼怪已经全部溜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好在岗上作上记号,上书“鬼溜岗”,从此,鬼溜岗取代了高庄。捉拿鬼怪的官兵赶到鬼溜岗后,不见了鬼怪,就命侦察兵驻扎此地,以便及时把握鬼怪信息。驻地自然顺理成章被命名为“鬼溜岗”了。
   随着时间推移,驻守人因是留守,人们就以“留”为姓称呼他们,书面习惯写作“刘”。近代文明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嫌村名不雅,特别是刘姓意见最大,鬼留岗被传为“鬼刘岗”,有贬低戏弄之感,而且鬼字当头,偶尔还觉得瘆得慌。于是按“鬼留岗”之谐音更名为“桂刘庄”,也有写作“贵刘庄”的,这就是今日桂刘庄的真实来历。
 
 
四只眼儿

【出处】《春秋·元命苞》云: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故事梗概】《通鉴纲目》载:仓颉生阳武,葬利水乡。其出生地在今齐街镇南留侯村附近的侯岗。当地百姓称之为皇爷庄。其母侯岗氏是一位部落女首领,生仓颉时风雨大作,雷鸣闪电。仓颉形容古怪,像只大鸟,四目双瞳。生下来就会说话,行走如飞。传说他有四只眼睛,似乎预示着世世代代读书人都要三更明月五更鸡,大都戴上眼镜。今天人们戏称戴眼镜者为“四只眼”,概缘于此。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乃仓颉生日,当地多有祭祀活动,俗称谷雨节。齐街镇南留侯村原有仓颉祠庙,占地540亩。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该祠紧邻官道,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过此必拜。庙宇毁于战火。《春秋·元命苞》云: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都于阳武,终,葬利乡。”《阳武县志》载: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杏兰一带是黄河禹道,沙丘连绵,杏树兰花,堪称风水宝地。帝陵七十年代塌陷,当地人称谓颉凹,墓地在赵杏兰北。守墓人常年驻扎,形成村庄,取名贺庄,今已废弃。

鼎足相持
 
【出处】民国《阳武县志·阳武县古迹》:“三陵冢,在县东南二十里,不知何时人冢。鼎足相峙,巍然如山。”
故事梗概】沙岭村是个神奇的村庄,仔细探讨,确实令人惊讶不已。到沙岭村里走一走,那里的文化氛围特浓厚。村子不大,五百来户,不足两千口人,但全村人人崇尚文化,崇尚知识,民风淳朴,风清气正,邻里和睦,追求上进。村里虽姓氏复杂,百业杂陈,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过聚众闹事,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是原阳县人民政府授予了金字招牌的文明村。
近年来,村里先后走出了6名博士,20名硕士,200余名大学生,成为闻名遐迩的“才子村”。李之杰家还被誉为“一门三博士”的美谈。逢年过节,小小村庄博士、硕士、大学生扎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奇观”。
问及村名来历,多数人只知道村庄坐落在大沙岗上,所以村庄叫“沙岭”村,沙岭意思就是“大沙岗”。其实,这沙岗并非一般沙岗。据老人们讲,这里虽是沙岗,但多少年来却总是碧草如茵,林木葱茏,岗中心有三个沙峰,鼎足相持,巍然如山。一经登临,便给人难以忘怀的神秘之感。
经炎黄研究会仓颉专题组多方探讨考证,终于揭开了“沙岭”之谜。“沙岭”其实应是“三陵”之误,原来这里是上古“三陵冢”遗址。据原阳历代县志记载:三陵冢,在县东南二十里,不知何时人冢。鼎足相持,巍然如山,有胡曾诸名贤题咏。
原来,这里是仓颉部落首领的帝王陵地,是千里大平原上难得的风水宝地。据术士推断,这地方有平原坷垃为山的说法,沙聚成峰,鼎足通灵,脉弦系山。北挽太行,南牵卧龙,西踏伏牛,东奔大海,黄水犁云,鸿沟砺岳。乃群龙行宫栖龙岭也。想当年仓颉部落能选中这样的宝地,充分说明了仓颉部落科学文化的先进,风水理念的超前。就是今天,沙岭村周围还有十五六座古坟,说明这里风水上乘是世人共识。古代文人雅士也常有诗词歌赋对三陵冢加以评赞。如
                                  张顺的《三陵冢》:
品列荒郊总土兵,巍然峻峙似山留。夕阳影落空林晚,积雪光寒瑞气浮。
南带楚吴襟汴水,西通秦晋控鸿沟。登临莫问谁家冢,不必三桃晏子谋。
诗歌大意:野外荒郊品字形的沙岭像战场排兵布阵一样耸立着,那高大雄峻的样子又像是三座静卧的山峰。每当夕阳西下,光影缥缈如林间晚景。那反光的沙丘让人疑是常年积雪的山坡,寒光四射,祥瑞紫气在上面浮动。南眺吴楚之地,大江似飘带,汉水是锦袍。西边连通秦晋之地的鸿沟从中遥控。登临这巍峨峻岭,不必猜测是何人墓塚,反正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也没法相比。

仓颉是唯一在原阳(古阳武)称帝建都的帝王。其统治共传五帝,治理110余年,均以仓帝颉的名号称帝:仓颉一世30岁称帝,在位42年,73岁卒;仓颉二世在位10年,仓颉三世在位20年,仓颉四世在位23年,仓颉五世在位19年,共计110余年。前二帝葬于今赵杏兰村北的颉凹,由于黄河水患,帝陵为流沙所殁。后三帝改葬于今沙岭村,世代称为三陵冢。俗称百姓墓为坟,义士墓为林,官宦墓为冢,帝王墓为陵。三陵冢传到后来,人们渐渐不知其意,以为这地方就是一个沙岭,所以把这里叫做沙岭村。其实,“沙岭”是“三陵”谐音,真正的名字应叫“三陵”才对。

 仓颉——原阳的一张名片

(蔺瑞卿)

  仓颉也称苍颉,本姓侯冈,后受皇帝赐姓仓,名颉,号史皇氏,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他因为是远古传说人物,所以有关他的出生地和墓地全国有多处(河南虞城、南乐、开封、阳武、洛宁、郎公庙、山东东阿【阳谷】、寿光市郊、陕西白水)。每处各执一词,难以定论。那么,仓颉的出生地、生活地、都城及墓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答案只有一个,阳武!

    据史料记载,仓颉是唯一在阳武称帝建都的部落首领。其出生地、陵墓地、建都处、阳墟山都在原阳境内。
   《通鉴纲目》载:仓颉生阳武,葬利水乡。其出生地在今齐街镇南留侯村附近的侯岗。当地百姓称之为皇爷庄。其母侯岗氏是一位部落女首领,生仓颉时风雨大作,雷鸣闪电。古籍多把仓颉神化,说他形容古怪,像只大鸟,《春秋》上说他四目双瞳。生下来就会说话,行走如飞。说他有四只眼睛,似乎预示着世世代代读书人都要三更明月五更鸡,大都戴上眼镜。今天人们戏称戴眼镜者为“四只眼儿”,概缘于此。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乃仓颉生日,当地多有祭祀活动,俗称谷雨节。齐街镇南留侯村原有仓颉祠庙,占地540亩。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该祠紧邻官道,过往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赶考举子,过此必拜。庙宇毁于战火。《春秋·元命苞》云: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都于阳武,终,葬利乡。”《阳武县志》把仓颉列入帝纪附中,载有:杏兰地方相传为利水乡,有仓颉墓,为流沙所没。杏兰一带是黄河禹道,沙丘连绵,杏树兰花,堪称风水宝地。帝陵七十年代塌陷,当地人称谓颉凹,墓地在赵杏兰北。守墓人常年驻扎,形成村庄,古名贺庄,今已废弃。

   文 定 六 法
 

阳阿乡有两个叫“文定”的村庄,一个叫“前文定”,一个叫“后文定”。最早它们是一个村庄,因村中文定庙而得名。后虽分出一前一后两个村庄,但文定之名依旧。文定庙是为纪念仓颉确定造字法而建。这一带  黄河古道滩涂辽阔,水草丰茂,沙滩之上,鸟兽之迹历历可见。仓颉在阳阿乡土山向当地农夫打听狩猎道路,农夫说:向西有虎,向南有雀。仓颉很感兴趣,问农夫怎么知道。农夫说:“这很简单,你看向西有老虎走过留下的脚印,向南有雀鸟走过留下的爪痕,所以便可断定向西有虎,向南有雀。”仓颉顿悟:把这些龟文鸟迹,走兽蹄爪做记号,不就可以造出一批文字么?以此类推,其他许多东西都可以依样画葫芦而成字。于是象形字产生了,如日、月、田、口等。但问题又来了,有的东西无形可像,仓颉便用会意法解决,比如“明”无形,用日月合而生意,信、休、从、众都属会意字;还有用指事法解决的:如刀有形而刃无形,就在刀锋上记一点,表示指刀的这个地方。这叫指事字,例如本、上、下等皆是;用形声法解决的字数量最多:意旁加声旁便又产生新字,如泥、沟、想、功、园、闷等。生活中秀才唬字读半边,有道理,很多时候会蒙对。
人们平常认为文和字是一回事儿;语和文是一回事儿。其实它们都是有区别的。口说为语,手说为文;语是用口作文,文是用笔作文。文和字的区别呢?《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以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即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合称文字。文多指画纹,画形而成的字叫文;两个以上部分合成的字叫字。今阳阿乡“前文定”、“后文定”,就是确定画形(纹)为字的象形造字法发源地。

博 采 众 美

汉字的发明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人们劳动活动需要的产物。先民曾有垒石记事、结绳记事、刻符记事等文字孕育。《易·系辞》记载,在没有文字的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极力在寻找一种记事的方法,他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需要记录下来,苦于当时没有好的办法,就采用细绳打结的办法,一个结表示部落里发生的一个事件,有打猎记录,会议记录,亦有死伤以及自然灾害的记录。大事记一个大结,小事记一个小结。开始还挺有趣,但随着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和时间的不断发展,一些事情慢慢地便模糊了,任谁也回忆不出那细绳上糖葫芦般大小不一的疙瘩所代表的是什么事。仓颉是个有心人,他一方面自己琢磨,描画龟文鸟迹,一方面收集各种符号,博采众美,终于摸索出一套造字方法。时势造英雄,仓颉就成了这群英雄的代表。《左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汉字的发明,仓颉最有发言权,是仓颉专利。
黄帝、仓颉联合以后,仍由仓颉主抓造字,所以,《史记》说:仓颉为皇室史宦,体类象形而制字。《外纪》等史料也说黄帝命仓颉为左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

鬼哭粟飞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前人的经验教训依靠文字得以流传后世,后人也靠文字而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其意义之大,惊天地而泣鬼神。张彦远《叙画之流源》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像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而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仓颉宣布文字成功的当天,电闪雷鸣,鬼哭狼嚎。上天为仓颉的壮举所震憾,于是闪电排空,雷鸣环宇,一场黄澄澄的粟雨从天而降。仓颉说这是上天所送的贺礼,他号召人们把粟米谷堆存放到方古阜粮库,以备长期使用,并派兵看守,专人管理,又增设粮庄专门负责米粮分发。雨粟而成堆,故仓库美其名曰“谷堆”;舂谷而成米,故粮行统称之为“米庄”,这就是今天城关镇的两个村庄,“谷堆”“米庄”的来历。
天雨粟”产生了米庄、谷堆,“鬼夜哭”成就了桂刘庄。桂刘庄位居王杏兰乡东北,北临黄河故道。该村187户,近800口人,其村几经演变,颇为传奇。《原阳县地名志》记载:“据传,高姓建村名高庄。后高氏绝,刘姓迁此,改名刘庄。
据考证,桂刘庄村名确实与鬼有关,是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和城关镇的米庄、谷堆几乎同时出现。鬼乃阴冷邪气,与人间阳和正气对立而存在。当年仓颉创制文字启迪人类文明,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路史 禅通记》云:“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虚无缥缈的的鬼怪们越来越预感到末日的降临,人类文明将使鬼怪邪气不攻自破,其真相大白于天下,蛊惑人的伎俩将无法继续施展下去,因此,夜夜啼哭,绝望顿足。
原来,有了文字记事之便,仓颉部落便为每个人建立档案,并按每个人一生所做的好事和坏事,死时进行宣判、归属其灵魂。具体负责人叫阎罗。判决鬼魂的地方叫阎罗殿,阎罗殿就是阴曹地府的法院。
再说鬼魂们相约在黄河南岸的高岗集中,准备溜进太行山深处避难。众鬼怪洒泪拜别中原,哭声震天。阎罗曾派兵跟踪鬼怪,准备把它们捉拿归案。兵士们侦察到鬼怪在高岗集中的秘密,一面继续监视,一面向阎罗报告。不久,监视人员听不到了鬼怪的哭声,觉得不对劲,急忙上岗查看,发现鬼怪已经全部溜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只好在岗上作上记号,上书“鬼溜岗”,从此,鬼溜岗取代了高庄。捉拿鬼怪的官兵赶到鬼溜岗后,不见了鬼怪,就命侦察兵驻扎此地,以便及时把握鬼怪信息。驻地自然顺理成章被命名为“鬼溜岗”了。
   随着时间推移,驻守人因是留守,人们就以“留”为姓称呼他们,书面习惯写作“刘”。近代文明使村民素质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嫌村名不雅,特别是刘姓意见最大,鬼留岗被传为“鬼刘岗”,有贬低戏弄之感,而且鬼字当头,偶尔还觉得瘆得慌。于是按“鬼留岗”之谐音更名为“桂刘庄”,也有写作“贵刘庄”的,这就是今日桂刘庄的真实来历。

建都阳武

《春秋》记载:仓颉“治百一十载,都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路史  禅通记》记载: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阳墟:上古帝都称墟,如濮阳有颛顼之墟、新郑为有熊之墟、安阳称殷墟,仓颉登阳墟山,阳墟也指其都城阳武;山指阳武境内诸山,如黑洋山、南香山、中岳山、酸枣山、土山、方古阜、单古阜等,这些地方都是仓颉造字台),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鸟羽、山川、趾掌而造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寿光县志》、《阳武县志》都有记载。
  仓颉创制文字,各地仰慕的人越来越多,纷纷前去投奔,所以其他部落首领便有嫉妒仓颉的,甚至要用武力解决。炎帝部落四任帝姜明率兵讨伐,仓颉部落奋起反击,战场在今路寨乡一带。仓颉的司令部,就设在今天的指挥寨、党寨村,党寨即挡寨,就是阻挡敌人进攻的营寨。这就是今天路寨乡指挥寨、党寨的真正来历。结果大败姜明,于是建都称帝,号称中朝国,简称中国,实乃仓国。共传五代,政权存续110余年。
   仓颉部落的首都建在福宁集镇的城庄、蔡帝城、刘帝城、高帝城、蒙帝城。“帝”今都写作“地”,乃为误写。炎帝都濮阳、皇帝都新郑、仓颉都阳武,原阳在远古已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京城为何有5处?这是因为古人是按吹律选址来进行建设的。古人认为音乐有5个音阶:宫、商、角、徵、羽。(今说人唱腔差叫5音不全,即指此)仓颉建国后,制定了简单的法律法规,很像今天的村规民约。宣读明示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地点在阳阿乡的“明盖村”,据民国年间《阳武县志》记载:该村原名“明礼村”,俗称“明盖村”。村名的含义就是要大家明确该做什么,指的就是公布法规,文明礼仪的地方。“明盖”的本意应是“明该”,“盖”是“该”的误写。

)
太 平 镇 衙
 
仓颉在治理国家和传播文字中,逐渐认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他决心训练一支军队。武备而生衙。如今的太平镇,就是仓颉的演兵场,初名衙地。“衙”字就是仓颉特意为其军训基地创造的文字。《说文解字》对“衙”字的解释:“行走之貌。从‘行’,‘吾’声。”多音字,读yu或ya。读yu时常叠用,如宋玉《九辩》有“通飞廉之衙衙”,描述风神飞廉行走的情状。
   仓颉在操练兵马时,兵卒5人一列,按照口令,左转右转,走走停停,很是威武。他就在甲骨上刻出队列训练的情状。“彳”是行,“亍”是停。彳亍一词就表示走走停停,徘徊不定。今解释为“踯躅”。彳亍合起来表示行列的“行”,《祀纪》解释说:直者曰行,横者曰列。如今部队行动仍是不“行”就“列”。古代军制有5人为伍,25人为列。所以,仓颉把“行”字中间夹个五口“吾”字,准确地表达出衙地演兵的情状。
   由衙而设寺。东衙寺、西衙寺就是缘衙地演兵场而设。部队人马为了集散快捷迅速,在衙地两边各设一处食宿点,收兵时一分为二,出操时合二为一,十分方便。当时兵士吃饭前都要先敬拜神灵,祈祷保佑自己征战不死伤,经常打胜仗。久而久之,“衙地”两边的兵营就成了祭拜神灵的寺院。衙地东的叫“东衙寺”,衙地西的叫“西衙寺”。而衙地为何改为“太平镇”呢?因为衙地虽名副其实,却实而不雅。演兵是为了抵御外侮,镇守保护太平的,于是把衙地更名为“太平镇”,既文明又准确。这就是太平镇、西衙寺、东衙寺三个村名之由来。
   至于“衙门”,是后人按会意法理解而定的。俗语有纵横成行而为路,从甲骨文、金文来看,“行”字像十字路口,“吾”又是第一人称,我凛然独立十字路中,四面来风,或曰大道任我行,来去独立中,岂不壮哉!所以官府称衙门,体现的是统治者的霸道、权威,盛气凌人的官威。

三顾查地

  原阳县阳阿乡的“查地”和“小留”两个村庄也与仓颉有关。都是当年黄帝查访仓颉时流传下来的古老村庄。在古代,官民只是分工不同,并没有地位差别,更没有什么特权。黄帝早知仓颉是一代名贤,得知仓颉建立中朝国,发明了汉字以后,派遣很多人查访仓颉,下决心要与他合作。几天以后,派去的人汇报说没有查到。说他虽称帝王,却一直四处搜集整理文字,博采众美,居无定所。黄帝决心亲自去找,他直接来到仓颉常去的小村庄,等了几日,还是没有见到仓颉的影子。部下催他回去处理政务,黄帝只好无功而返。小村的百姓很喜欢黄帝,但他只是在此小住了几日,于是把村庄取名“小留”,以示纪念。黄帝始终对仓颉念念不忘,曾三次化装农夫,深入到阳阿乡下暗地查访,终于在今阳阿乡到了仓颉的下落。因仓颉已是帝王,因此,这个小村庄现在叫“查帝”(今“查帝”写作“查地”乃误写)。两部落的合作,成就了中华千古文明,“三顾查地”也成为千古美谈。

人间一君
 
黄帝被仓颉部落的文明所折服,他预见到文字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盖世之功,必须以最隆重的形式进行庆贺。于是在查帝附近搭建“文字献功庆典台”举行百日庆贺。黄帝还给仓颉赐姓“”,意味人间一君,君上一人。各地民众络绎不绝,酒肆店铺纷纷到场叫卖。活动连掀高潮,热闹非凡。多少年后人们还津津乐道,念念不忘。今日,当地还有两个献功村,一个叫前献功,一个叫后献功,就是当年黄帝为仓颉搭建献功台的地方。这就是阳阿乡查地、前(后)献功村的由来,

醉酒传书
 
    极高的嘉奖,百日庆典,使仓颉有点飘飘然,他每天兴冲冲地到处传授文字,同时也常喝得酩酊大醉,晕晕乎乎。这就难免出错。有个叫“醉酒传书”的故事十分有趣,讲的就是这一点。
    仓颉创造出文字后,各个部落跟着学习,使记录各种事物及社会活动都十分方便,大家学习文字的兴趣越来越高,参加学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对仓颉也越来越敬重,有老人也有少年。大家都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热情款待他。仓颉名声越来越大,头脑便有点发热,讲授文字有时便没有开始那么认真了。
    这天他在宴席上喝得晕晕乎乎,家人提醒他喝了酒就不要去传授文字了。但仓颉不服气,想自己是圣人,早已创制成功的文字自己还是有把握的。凭着自信和记忆,向众人传授了十个汉字,结果全颠倒了。如“出”和“重”,“出”字是两个“山”字合成,本应读作“重”,因为这是个会意字,山上再加一山,其重量可谓大矣,而“重”字是“千”、“里”二字合成,可谓远极,正是“出”字的意思。
   “射”字和“矮”字,“射”由“身”、“寸”二字组成,身高仅仅只有一寸,自然应读“矮”;而“矮”字由“矢”、“委”二字组成,“矢”是箭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将箭放弃,放出,这才是射的意思。
   “牛”字和“半”字错位。牛从象形看,本该双角为“半”,读作“牛”;而“半”字的意思应该一边有角,一边无角,缺少一半写作“牛”,读作“半”,现在二者错位,读音和意思也全变了。
   “凤”(鳯)字和“鸭”字错位。凤(凤的繁体字写作鳯)字是由凡鸟二字合成,写作“鳯”,凤为禽中之王,应该是天下第一鸟,是名副其实的甲鸟,而今却写作凡、鸟,而鸭子纯属禽中普普通通最平凡的鸟禽,乡间遍地成群,却以甲、鸟而成字,实在名不副实。
    “炊”字和“烟”字的字意也应调换,谁都知道,因、火而成“炊”,欠、火而生“烟”,两个字的意思调换解释,才自然顺理成章。
第二天,等仓颉清醒过来之后,才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这几个字传授得都出了问题。可是已传达给了各个部落,再改已来不及,再改还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只好将错就错,执迷不悟,知错不改。好在习惯成自然,千百年来人们都照用不误,没有因此而出现什么问题,今日我们只当故事传说,仅是有趣而已,因为伟大就是伟大,有时错了也错得伟大。

 鼎足相持

 沙岭村是个神奇的村庄,仔细探讨,确实令人惊讶不已。到沙岭村里走一走,那里的文化氛围特浓厚。村子不大,五百来户,不足两千口人,但全村人人崇尚文化,崇尚知识,民风淳朴,风清气正,邻里和睦,追求上进。村里虽姓氏复杂,百业杂陈,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过聚众闹事,打架斗殴,上访告状的,是原阳县人民政府授予了金字招牌的文明村。近年来,村里先后走出了6名博士,20名硕士,200余名大学生,成为闻名遐迩的“才子村”。有一户李姓人家还被誉为“一门三博士”的美谈。逢年过节,小小村庄博士、硕士、大学生扎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奇观”。问及村名来历,多数人只知道村庄坐落在大沙岗上,所以村庄叫“沙岭”村,说沙岭意思就是“大沙岗”。据老人们讲,这里虽是沙岗,但多少年来却总是碧草如茵,林木葱茏,岗中心有三个沙峰,鼎足相持,巍然如山。一经登临,便给人难以忘怀的神秘之感。经炎黄研究会仓颉专题组探讨考证,终于揭开了“沙岭”之谜。“沙岭”其实应是“三陵”之误,原来这里是上古“三陵冢”遗址。据原阳历代县志记载:三陵冢,在县东南二十里,不知何时人冢。鼎足相持,巍然如山,有胡曾诸名贤题咏。
原来,这里是仓颉部落首领的帝王陵地,是千里大平原上难得的风水宝地。据术士推断,这地方有平原坷垃为山的说法,沙聚成峰,鼎足通灵,脉弦系山。北挽太行,南牵卧龙,西踏伏牛,东奔大海,黄水犁云,鸿沟砺岳,乃群龙行宫栖龙岭也。想当年仓颉部落能选中这样的宝地,充分说明了仓颉部落科学文化的先进,风水理念的超前。就是在今天,沙岭村周围还有十五六座古坟,说明这里风水上乘是世人共识的。古代文人雅士也常有诗词歌赋对三陵冢加以评赞。如:唐奉先的《三陵冢》:
高人精魄尚昭昭,日暖见和雪乍消。
瑶草参差那易舍,玉山坚固不堪雕。
推袁县令无踪迹,房载先生竟寂寥。
时日登临复一笑,好诗如在灞陵桥。
               张顺的《三陵冢》:
品列荒郊总土兵,巍然峻峙似山留。
夕阳影落空林晚,积雪光寒瑞气浮。
南带楚吴襟汴水,西通秦晋控鸿沟。
登临莫问谁家冢,不必三桃晏子谋。
            毛志的《三陵冢》:
积雪凝辉万里赊,三陵晴霁至无杂。
梅横沼岸移水影,眼耀山头映日花。
几数白消狐狸冢,半簾青迷野人家。
已知丰兆农夫悅,岂但东门学种瓜。······
仓颉是唯一在原阳(古阳武)称帝建都的帝王。其统治共传五帝,治理110余年,均以仓帝颉的名号称帝:仓颉一世30岁称帝,在位42年,73岁卒;仓颉二世在位10年,仓颉三世在位20年,仓颉四世在位23年,仓颉五世在位19年,共计110余年。前二帝葬于今赵杏兰村北的颉凹,由于黄河水患,帝陵为流沙所殁。后三帝改葬于今沙岭村,世代称为三陵冢。传到后来,人们渐渐不知其意,以为这地方就是一个沙岭,所以把这里叫做沙岭村。其实,“沙岭”是“三陵”谐音,真正的名字应叫“三陵”才对。地灵人杰,沙岭灵气千年不衰,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治世能臣,智能贤士,至今还让世人念念不忘。
总之,仓颉属于原阳,史书有载,名人有记,地名可查,节俗可证,祀祠有影,民间有传,是原阳地地道道的一张名片。

米庄村名考

光前裕后
米庄属城关镇,实由谷堆而设之。乃上古村落,其名称由来与字祖仓颉有关。据《路史·禅通记》载:“史皇氏仓帝颉,有睿德,生而能书。·······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文字发明拉开了人类文明之序幕,天为雨粟,昼夜乃止。粟者,谷也。仓颉命人积粟成堆,以筑粮仓,美其名曰“谷堆”。舂谷而成米,放米而设庄,故名“米庄”。放米人则以米为姓,此即米庄及米姓之由来也。后高姓入,而米姓多有疾丧。本地传言“高”“鸽”同音;“鸽”爱食“米”,故米姓惧而外迁,米庄渐无米姓。明代李姓迁入,与庄共荣,渐成望族。藉修祠庙,一并作记。
                   撰文      邑人   蔺瑞卿
峕在二零一五年岁次乙未孟夏谷旦
 
 



返回首页 仓国论坛 仓都阳武 字祖仓颉 仓颉掠影 汉字百草园 仓颉文学园 姓氏百家园 企业百态园 字圣七字经
Copyright © 2015-2016 仓国网 版权所有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原阳县仓颉文化考研会 会长:15037338338 会长:1359863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