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祖仓颉

您的位置:主页 > 字祖仓颉 >

关于仓颉承办十二生肖竞选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7-04-21 11:47

§1.1.1 关于仓颉承办十二生肖竞选的传说
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统称为“十二象石”。这块“十二象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套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祖先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个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黄帝的首肯,他命令仓颉具体承办此事。这一年的十二月三十日,仓颉传令天下所有的动物到黄帝宫殿前等待,以便第二天的大年初一入选生肖。
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准备赴会以便能入选。但现在的问题是动物多,但名额只有十二个,所以动物们个个也在打着鬼胎。
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但猫贪睡,临走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叫我,我们一起去好吗?”老鼠点点头说:“好,我一定叫你!”,随后,猫放心地去睡大觉了。夜里老鼠一醒来,准备动身了,它赶紧去叫猫,见猫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于是便撒手猫独自走了。
以前的公鸡,头上长有角,而龙则没有角。龙在走之前,虽然威风凜凛,但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似乎缺点什么。突然,龙一眼看到了大公鸡,只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一对美丽的角,不由怦然心动,于是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大公鸡摇了摇头说:“不成,我明天还要参加生肖竞选大会呢!”龙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的,单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大公鸡爱听奉承话,虽然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他用完就还你,这个由我做担保怎样?”大公鸡一听,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答应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
第二天一早,动物们纷纷赶来。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提早动身,结果第一个赶到。第二个赶到的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个是龙,后面排着的依次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仓颉考虑到先来后到,就决定按来的顺序定生肖和次序。可仓颉话音刚落,老鼠灵机一动,赶快跑到仓颉面前说:“我不同意顺序,要说大,还是属我。不信,让老百姓来鉴定一下好了。”仓颉一听,心想“我们既然是为百姓选生肖,由老百姓鉴定一下更好。”于是传下旨意,让十二种动物都上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们对它很友好,正要赞同牛当第一个,这时老鼠突然窜上牛背,把人们吓了一跳。只听人群中有人惊呼:“哎呀,从哪蹦出这么大一只老鼠!”这一喊,让老鼠得了逞。仓颉不好违言,只好让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第一位。
得了生肖第一名的老鼠十分得意,回家后见猫刚刚睡醒,便说:“猫兄,生肖大会开完了,我被选为第一。”猫一听急了,吼道:“甚么,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这个心术不正的坏东西!”说罢便猛扑向老鼠。老鼠见猫真的翻了脸,吓得慌忙逃回鼠洞。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对头,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说,大公鸡被排在龙的后面,心里很不服气,后悔自己真不该把角借给龙,但排序已定,也没办法了。散会后的大公鸡急忙去找龙讨要自己的角。龙虽然知道理亏,可心里并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还给公鸡,于是便猛地跳进身边的深潭躲了起来。大公鸡不会游泳,只好去找作保的蜈蚣。蜈蚣说:“按理说,龙应该还你的角,可他硬是不还,我有什么办法?!”说完,蜈蚣也躲了起来。从此,大公鸡头上没有角了,只留下红红的鸡冠,每天早上都登上高处大叫:“龙大哥,角还我!”,而平时,到处用爪子刨地寻蜈蚣,只要见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选定并排列次序后,黄帝便命令仓颉把十二种动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传至今。                                     (西留侯村孟庆才供稿,内容略作修改)
§1.1.2  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汉字是怎么出现的?传说是仓颉所创造。据说上古时代,仓颉就居住在今南留侯村。传说从前这个地方是个繁华的地带,地处平原,人多事乱。人们用在长绳上系纥繨来记事,大事系个大纥繨,小事系个小纥繨。后来长绳记录不够,又改在石头或骨头上划道、划圈、点点等记号记事。见到这些,仓颉就从这些情景的观察上,起了造字的念头,他趴坐在大石头上,观看人物的动静形象,琢磨着字体的形状、笔画和读音,日复一日,天长日久,他终于在此创造出许许多多的文字,用文字来记事,大事小事非常准确。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个时候从这儿发明创造出来的。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仓颉在这里造字,就建造了仓颉庙,据说庙有五顷四亩大,同时,人们把当年仓颉造字时趴过的大石头上,雕刻了“造字台”三个大字,并有石碑记载。因年代久远,现在石头和石碑早已无存。这段历史在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中有记载,宋江被招安时,兵扎汴京城北等待朝廷招见。水浒英雄戴宗、石秀等人骑马游玩,来到了仓颉庙亲观造字台和石碑,虽然年代久远,石碑上的字迹模糊,难以看清,可“造字台”三个大字还清清楚楚。
附注:1、据说南留侯村以前曾经叫“金盔李”,这可以《南留侯村史》诗为证。该诗写到:“留侯村史悠久深,造字仓颉此村人。当时村名金盔李,后改留侯有原因:楚汉分争秦家鼎,张良博浪击秦君。误中副车被通辑,为避逮捕隐此村。汉兴张良封留侯,村依官名传至今。”(摘自《古今全国张良胜迹诗词选》)
2、《水浒传》的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 双林镇燕青遇故》原文:

戴宗和石秀离了陈桥驿,望北缓步行来。过了几个街坊市井,忽见路傍一个大石碑,碑上有‘造字台’三字,上面又有几行小字,因风雨剥落,不甚分明。戴宗仔细看了道:‘却是仓颉造字之处。’石秀笑道:‘俺每用不著他。’两个笑著望前又行。到一个去处,偌大一块空地,地上都是瓦砾。正北上有个石牌坊,横著一片石板,上镌‘博浪城’三字。戴宗沉吟了一回,说道:‘原来此处是汉留侯击始皇的所在。’戴宗啧啧称赞道:‘好个留侯!’石秀道:‘只可惜这一椎不中!’两个嗟叹了一回,说著话,只顾望北走去,离营却有二十余里。
       文中“陈桥驿”即现在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的陈桥村,是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地方。          (摘自李国君《说留侯》,内容略作修改)
§1.1.3 汉朝张良传说
在秦朝前,天洲这个地方属郑国管辖,后来韩国争占了天洲,韩国占领天洲后,由韩国丞相张开地镇守天洲(张开地就是张良的爷爷),张开地老退后,由儿子张平镇守(张平,字天佑,是张良的父亲)。张良就出生在这个天洲,是九月初九生。据说张平有几个妻子,都没有生儿子,张良的母亲是一幅美人图修炼成仙下界婚配张平,所生张良。张良的父亲比张良大48岁,张平49岁那年九月初九生下张良,后来留侯一代人过九九节,就是纪念张良的生日)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统一天下,张良国亡家破,逃避他乡,国仇家恨凝聚心上,一心要杀死秦始皇,报国仇家恨。当他得知秦始皇东巡时,就结交力士仓海君返回天洲村,密谋刺杀秦始皇,随后在打探到秦始皇行程后,当秦始皇行至阳武境界,张良差好友仓海君隐藏在官道旁边的暗处草丛中,当秦始皇的车辇来到时,仓海君手持大铁椎猛地一下刺向秦始皇的车辇。因用力过猛,刺穿车底,椎尖入地,空车一辆。力士上当,拔椎再刺,这时就从拔出的椎眼里冒出一股黄沙漫天,天昏地暗,始皇逃走,力士被擒。张良躲避天洲,改名姬良,就在天洲太山庙隐姓埋名,为道敬俸神灵保佑。据传说,刺秦未成,力士被害。打那时起就从椎眼里一直向外冒黄沙,天长日久,黄沙堆积如山,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堵至道路,影响生产。人们为了制止黄沙的冒出,在此椎眼上面立了一统石碑,上写“古博浪沙”四个大字,并修建了碑楼,(就是今原阳县东关古博浪沙名胜古迹),(批注:古博浪沙碑系清阳武县知县谢抱京所立,何来地上冒出之说?杜撰故事,不合实情,不能令人们信服)从此后黄沙不再冒出,人们管理和利用,沙土渐渐减少,现已无沙岗存在,只留下古博浪沙名胜古迹,名扬中外。(注:可现在的古博浪沙碑亭不是原来的古博浪沙碑楼,现碑亭是近些年为修路而转迁于原地东南方约五百米外,据说是某日本留学生贡献20万人民币建造古博浪沙原阳县有关部门才予以搬迁的)。
 张良刺秦后,隐居天洲为道修行,云游天下,每到一处都有名志。秦灭后张良还常往天洲太山庙。刘项争战时,刘邦被项羽兵困天洲,张良以吹箫“苦母之曲”大破霸王兵力,刘邦得救,从此留下“张良凭箫在留侯”之民谣,(据说当时刘邦被困,他发现张良在天洲,就请张良想退兵之策,张良乘在风筝上,飘到项羽兵营上空,用竹箫吹奏苦母之曲,使霸王军心涣散,想起家乡老母正在受苦,不战而退,纷纷逃离军营,使刘邦得救)。后张良扶刘邦兴汉,劳苦功高,汉朝兴起,刘邦封张良为丞相,但张良不愿意为官,愿在故乡天洲名人之地(仓颉造字之地)休闲。(因为刺秦未成,在此天洲躲避平安,当时人们对神灵都非常敬仰,张良认为在太山庙这里避难,是由于神仙的保佑才平安脱险,所以愿在这里为道修身,敬奉神灵)汉高祖刘邦为了报答张良的功绩,封张良为“留侯”,派兵保护张良的平安。并满足了张良的要求,派兵封存留地,将留地万亩良田赐于张良,让张良过幸福生活。但张良不贪荣华富贵,就把皇上亲封的万亩良田分给当地农户耕种,不收粮款,自己就在庙内为道修仙敬神。(因此有张良升仙一说,现在留侯还有一席之地夏季没有蚊蝇,据说这就是当年张良修仙时常坐卧的地方)。
      由于张良把良田分给了当地的农户,从此这一带的人们都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张良,就把天洲改为留侯,从此天洲就成了留侯村,天洲仓颉庙成了留侯仓颉庙,仓颉造字在留侯;天洲太山庙成了留侯太山庙,天洲太山集也成了留侯太山集。同时,为感谢张良,永远纪念张良,还把张良出生的日子九月初九(农历)定为福底节来永远纪念。(民谣:九月九,摊囤底[Diū],每个的九月初九这一日是种张良分给田地的人家都摊煎饼供敬张良,意思有了张良以后,咱们囤里才有了粮食)。  (摘自李国君《说留侯》)
附《史记•留侯世家》(第55卷)中关于留侯张良的介绍: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1.1.4 张学良传说
据说,中华民国时期,大将军张学良率兵南下,来过留侯。张学良的队伍出北京后就打听留侯在哪,准备兵驻留侯仓颉庙,因为历史上称留侯仓颉庙五顷四大,应能容纳下部队,再一个可以到留侯了解此地历史人物的详情,因为历史名人仓颉、张良都是留侯之人。可来到留侯一看,仓颉庙只剩下一座小庙,这里现在只有仓颉庙的所在地,结果让官驻衙寺,士兵住留侯等各家各户。兵过之后,便留下“张学良学张良”的传说:据说张学良想兵驻留侯仓颉庙的目的就是想在此扎住军队,学习张良的兵法,因为张良有黄石公传书一说,结果没有达到目的,兵过而走。
§1.1.4.1 仓颉故里碑碑文
仓颉故里碑位于南留侯村,碑文如下。
正面:
文  字  始  祖   
 仓   颉   故   里
                       夏历壬辰年 秋  月   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注:上述“夏历壬辰年秋月”系2012年秋季(早于实际立碑时间,所以与背面日期不符)。背面:
碑  记
  仓颉,华夏文字之始祖,上古阳武之帝王。又称史皇氏仓帝颉,姓侯冈。其母为炎帝时期史皇氏部落首领,生仓颉于今南留侯阜岗,生而聪慧睿智。 《路史•禅通纪》曰: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青甲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炎帝部落四任帝姜明觊觎仓颉造字,兴兵攫取,仓颉率众反击,大获全胜。遂拥立为帝,建都阳武。《春秋元命苞》载:“治百有十一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 仓颉建都阳武而造字,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阳武自有志以来,均将仓颉列为杰出名人。其遗迹遍布境内,至今犹存。欣逢盛世,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华夏文明,助中原崛起,文化兴县,特树碑于故里,撰文以记之。                             
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仓颉考研委员会
顾问:郝天平、马明武、梁中立、卢邦春、李银德、吴焕勇、李亚光、江普方、 杨桂记、刘 兢、李学岭、杜学功、尹 水、石文学、张振夫、谷水丰、戈保双
会长:李 法、李书青、尚道义
副会长:李书鹤、李田民、吴玉杰、毛贻善、石琼芝、王位亭、张首标、陈 磊
委员:别云秋、蔺瑞卿、毛国杰、李 斌、赵林栋、李鹏飞、李世光、李 豫、李 婵、刘文玉、林发刚、李自修、李发太、苗春英、李 成、苗夏武、李国田、李九良、李 强、赵俊杰、王春喜
总策划:白继光、赵光岭、路 勇
撰文:别云秋、蔺瑞卿、李 斌、陈建斌
书丹:吴玉杰、娄季书、李鹏飞
刻石:曹顺义、张振和
                                        ; 公元二O一三年五月一日;
 



返回首页 仓国论坛 仓都阳武 字祖仓颉 仓颉掠影 汉字百草园 仓颉文学园 姓氏百家园 企业百态园 字圣七字经
Copyright © 2015-2016 仓国网 版权所有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主办: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 原阳县仓颉文化考研会 会长:15037338338 会长:13598634032